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系统| 发表流程| 联系我们| 稿件查询     
请确认您的稿件里已注明作者简介和联系方式,主要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略)、籍贯、学历、职称、研究方向 工作时间:早上8:30——下午17:30(周日除外)
(1) 请直接在本站在线投稿,编辑部免费审核(请您投稿时准确填写您的联系方式,以便稿件录用和杂志出刊后及时与您联系) 。 (2) 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3) 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所有来稿必须通过检测,文字复制比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刊社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刊社新闻

“宋公碑”:一心为民的历史见证

来源:本刊杂志社    作者:admin    点击: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9日

原标题:“宋公碑”:一心为民的历史见证

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有一块汉白玉石碑,它是国家二级文物“宋公纪功碑”,简称“宋公碑”。宋公碑碑长196厘米、宽61厘米、厚12厘米,碑文共570余字,是抗战时期阜宁民众为纪念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宋乃德而立,记载了修堤的艰难历程及宋乃德舍己为民的感人事迹,表达了广大民众对共产党、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的信赖和爱戴之情,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一心为民、造福百姓的生动历史见证。

千百年来,江苏盐城沿海一带的人民饱受海啸之苦。阜宁县东北地区濒临黄海,频发的海啸给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危害。1939年8月30日发生的海啸造成近万人死亡。海啸发生后,当地进步士绅向国民政府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呼吁修堤。经多方努力,韩德勤核准修堤,明令拨款20万元,但几经克扣,堤工费仅剩11万元。所修海堤敷衍了事,修成的第二年就在海浪冲刷下溃决崩塌。

1940年10月,黄克诚率领八路军第五纵队(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南下解放阜宁县境。同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八路军第五纵队供给部部长宋乃德被任命为县长。宋乃德决心重新修筑海堤,帮助群众战胜海患。这一想法得到华中地区党和新四军的鼎力支持。

1941年2月,宋乃德在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上代表县政府表态:全部修堤费用不由人民负担,由县政府以盐税作抵发行公债,日后由政府偿还。随后,宋乃德组织成立了修堤委员会并亲自担任主任,决定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先北后南分两段施工。公债发行、粮草筹集、民工动员等工作迅速展开。

1941年5月,筑堤工程拉开帷幕。先后有上万民工参加修堤,粮食和饮水一时成为最大的困难。宋乃德派专人组织了几十辆牛车从30多里外的地方日夜送水。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得知民工粮食短缺后,在自身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分批调拨12万元的军粮接济民工。民工备受鼓舞、干劲倍增,工程进展迅速,仅用15天北堤即告竣工。6月,南堤开工后适逢梅雨季节,所筑堤坝遭到水淹雨浇,极不牢固。又逢时疫流行,许多民工病倒,修堤群众提出暂缓施工。得知此情,正患疟疾的宋乃德忧心如焚,他顶着高烧、骑马30多公里赶往工地,途中多次从马上摔下仍坚持前行,赶到后及时稳定了人心,离队民工返回继续修堤。

修堤过程中,敌伪势力不停地进行阻挠和破坏,先后杀害了多名施工负责人,并密谋暗杀宋乃德。黄克诚闻讯后,派出新四军部队开赴工地保卫筑堤,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1941年7月底,长达45公里的拦海大堤终于竣工。8月,海啸翻腾而至,持续冲击,但新堤岿然不动,沿海人民无不欢欣鼓舞。

“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这首流传于盐阜大地的民谣,道出了百姓们的心声。为铭记宋乃德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主政府的功绩,阜宁县地方各界人士称此堤为“宋公堤”,并公议勒石立碑纪念。后来,宋公碑遭到破坏,连同碑额共分成3块流散民间。1977年,当地政府派人挨门逐户寻访,在3户农家分别找到了3块残碑,将其完整拼接起来。其后,宋公碑被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所收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见证。


网站首页 本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系统 发表流程 联系我们 稿件查询

Copyright 2014-2015 Powered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版本号:HvShop V9.5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杂志社邮箱:sjzxyxxxwzzzsyx@163.com为本刊投稿邮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杂志社【官网】